“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亲鸾圣人写下的这两句话是在断言:释迦如来出现在这个地球上,讲说了佛教的目的,只为讲说“阿弥陀佛的本愿”这一件事。 关于这两句话,在上一期中做了简要的说明,这一期再接着解释。 释迦牟尼佛得到至高无上的佛觉,是在35岁的时候。其后,直到80岁去世为止,45年之间,他作为佛所讲的教义,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佛教。 其教义,全部都被纪录在7000余卷的一切经中。今天,被称为世界之光的亲鸾圣人,把一切经读过许多遍之后明言:
夫显真实教者,则《大无量寿经》是也。 ——《教行信证》 “真实教”,即是“出世本怀经”的意思。所谓“出世本怀经”,就是说为了要讲这一部经,释迦牟尼佛来到了这个世上。 所以这句话是亲鸾圣人断言:“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经,就是《大无量寿经》。”而《大无量寿经》中讲有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可以知道,这句话和《正信偈》中的“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完全是一个意思。 那么,为了讲真实之经《大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是怎样苦心作铺垫的呢? 七大经 在7000余卷佛经中,有七部具有代表性的佛经。 ○ 华严经 ○ 阿含经 ○ 方等经 ○ 般若经 ○ 法华经 ○ 大无量寿经 ○ 涅槃经 第一部《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开悟佛觉后所讲的第一部经,这部经的特征是“难解”。因其太难了,无人可以理解,据说当时的听众都“如聋如哑”──大家都惊讶得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了。 为什么大众会作此反应呢?那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是“自内证”。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将自己所悟到的“佛觉”那深远的境界,原封不动地向大家讲了出来。 开悟共有52个阶位,最高一位叫做佛觉。据说开悟相差一段,其差别就有如人和蝼蚁之间。人类再怎样详细地向苍蝇说明手机的使用方法,对苍蝇来说也是根本无法理解的。因为人和苍蝇完全活在不同的世界之中。即使是人和人之间,也有很多时候由于不能充分理解对方的心情,了解对方的话语,而无法沟通。更何况释迦牟尼佛所得到的佛觉,是和凡夫相差52个阶位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原原本本袒露出来的那深远的心境,对于听众来说全然不知所云,人人如聋如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仔细想想,会觉得这件事还是令人费解。因为我们说话,目的是为了使对方明白某些事情。因为有事情要告诉别人,所以才有语言这个手段,才会用说话这种方式。讲话的人讲了,听话的人却丝毫没有听懂,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在浪费体力和时间。 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更不要说极其善于讲法的释迦牟尼佛,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佛具有“广长舌相”,任何事情,都能够用谁都能明白的巧妙比喻,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却偏偏要讲这一次令大家如聋如哑,难以理解的法呢?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由。 “来给你捧捧场”这样听不进佛法 释迦牟尼佛的这次讲法是为了端正大家的闻法心。当时,来闻法的人都在傲慢地想“我来给你捧捧场”、“你讲错了的话,我要给你纠正过来”。甚至有人图谋“在释迦的话中挑刺,羞辱他一番”。以这种心,是无法听闻佛法的。就好像把水注在扣过来的碗底,再怎样往里面倒水,碗中都不会留下一颗水滴。 所以,首先要把心掉转过来,以使心中能接受佛倾注的法水。为此,释迦牟尼佛特意讲了这么难的法。因为内容是无比高深的佛的境界,释迦牟尼佛“自内证”原封不动的表露,所以听得明白的只有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其余的人都如聋如哑,没有一人能够理解。然而,尽管如此,却没有一个人在释尊讲法时打瞌睡,或途中离开座位。可能大家虽然听不明白,却还是感受到了释尊在讲的法一定是无比深奥、极其尊贵的吧。 关于上文所说的文殊和普贤,有这样一个故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表示释尊的智慧与慈悲的两位胁士[1]。 在前世,两人都是画师的时候,国王交给他们一张肖像画,叫他们照着分别绘成壁画。并且,国王无理地命令二人要同时完成。 行动力很强的普贤马上就开始在大墙壁上作画,但智慧的文殊却不知为什么,只在努力地打磨着对面的墙壁。 国王接到壁画已完成的汇报赶来观看,却看到普贤的画虽已精彩地完成,但文殊却没有作画。 国王讶异地质问文殊,文殊答道:“请国王站在这个位置上看。” 国王满脸狐疑,站到文殊所说的位置上,竟看到普贤画的国王的肖像清清楚楚地映在墙壁上。因为国王命令要“同时完成”,所以文殊用这种方法,从普贤开始绘画直到完成为止,一笔一画都映照在对面的墙壁上,所以是名副其实的同时完成。 这就是文殊的智慧。 两位菩萨,不愧是释尊的胁士。 宣讲《大无量寿经》之前 讲完《华严经》之后,释尊所讲的是《阿含经》。《阿含经》的内容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因果的道理”,即:不种种子就不会发芽,种下了种子则必定发芽。不得不收割的一切都源于自己种下的因。 这是谁都能理解的内容。用学校教育比喻的话,相当于幼儿园。 “上一次讲的事情难得谁都听不懂,但这次讲的又容易得谁都能明白。释迦牟尼佛真是位大人物!真是伟大的人啊!”就这样,大众越发被佛法所吸引。 接下来的《方等经》相当于小学。让孩子进小学,是为了使他升入初中。相当于初中的就是《般若经》。而大家所熟知的《法华经》则相当于高中的教育。然而,并不是到此为止的,高中的上面还有大学。 相当于大学这个最高学府的就是讲说了阿弥陀佛本愿的《大无量寿经》。这《大无量寿经》才是唯一真实的教义,其他的一切佛经都是方便[2]。亲鸾圣人在其最主要的著作《教行信证》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夫显真实教者,则《大无量寿经》是也。 在最后讲说的一部佛经《涅槃经》中,释迦牟尼佛说:
不破邪显正者,非佛弟子,乃佛法中之仇也。 破邪显正,就是破除邪说,弘扬正确的教义。而须明确弘扬的“正”,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须严厉破除的“邪”,就是歪曲弥陀本愿的一切。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遗言中教导我们要把阿弥陀佛的本愿正确地贯彻给自己和他人。 9岁出家的亲鸾圣人,虽然在天台宗的比睿山上刻苦修行《法华经》20年,但依然无法解决自己的黑暗之心,于是在29岁时,圣人挥泪下了比睿山。下山后不久,圣人即遇到了明师法然上人,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而得救了。那以后,亲鸾圣人遵从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努力地破邪显正,他告诉我们:释迦出世的本怀只在弘扬“弥陀的本愿”,靠《法华经》等教义是任何人都无法得救的,要向着本师本佛阿弥陀佛一佛,只相信阿弥陀佛一佛。这正是亲鸾圣人“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的教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