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佛网

搜索
无量寿佛网 首页 佛教教义 净土三经 查看内容

佛说观无量寿经

2015-9-19 20:36| 发布者: 西亚| 查看: 1097| 评论: 0

摘要: 佛説觀無量壽經宋元嘉中畺良耶舍譯 [一、序分][一、证信序] 如是我聞。 [二、化前序]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爲上首。 [三、發起序]( ...


佛説觀無量壽經

宋元嘉中畺良耶舍譯


[一、序分][一、证信序]

如是我聞。

[二、化前序]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爲上首。

[三、發起序](一、禁父緣)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内。制諸羣臣。一不得往。國大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蒲桃漿。密以上王。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遥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爲王説法。如是時閒。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顔色和悦。

(二、禁母緣)

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大夫人。身塗麨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爲王説法。不可禁制。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爲伴。沙門惡人。幻惑呪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剱。欲害其母。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爲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説。劫初已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爲此。殺逆之事。污刹利種。臣不忍聞。是栴陀羅。不宜住此。時二大臣。説此語竟。以手按劒。卻行而退。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爲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舍劒。止不害母。勅語内官。閉置深宫。不令復出。

(三、厭苦緣)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遥向耆闍崛山。爲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恒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禮。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勅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宫出。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在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絶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爲眷屬。

(四、欣净緣)

唯願世尊。爲我廣説。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净業處。爾時世尊。放眉閒光。其光金色。徧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爲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净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宫。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净。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五、散善顯行緣)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遥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净業成者。我今爲汝。廣説衆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净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爲净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净業正因。

(六、定善示觀緣)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爲未來世。一切衆生。爲煩惱賊之所害者。説清净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阿難汝當受持。廣爲多衆。宣説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衆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净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衆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二、正宗分、一、定善][一、日想觀]

佛告韋提希。汝及衆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衆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瞭。是爲日想。名曰初觀。

[二、水想觀]

次作水想。見水澂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瑠璃想。此想成已。見瑠璃地。内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瑠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瑠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瑠璃地上。以黄金繩。雜厠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虚空。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爲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説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爲水想。名第二觀。

[三、地想觀]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睡時。恒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爲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説。是爲地想。名第三觀。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爲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脱苦者。説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净國。心得無疑。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四、寶樹觀]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瑠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碼碯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緑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衆寶。以爲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閒。有五百億。妙華宫殿。如梵王宫。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寶。以爲瓔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衆寶閒錯。色中上者。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衆葉閒。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瓔珞。有衆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婉轉葉閒,涌生諸果。如帝釋缾。有大光明。化成幢旛。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爲樹想。名第四觀。

[五、寶池觀]

次當想水。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爲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色。黄金爲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爲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閒。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説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嘆。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爲。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讃念佛念法念僧。是爲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六、寶樓觀]

衆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閣。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虚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衆音中。皆説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爲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爲總觀想。名第六觀。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七、華座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佛當爲汝。分别解説。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爲大衆。分别解説。説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爲比。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衆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晝。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閒。各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徧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爲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爲交飾。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宫。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爲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徧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爲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爲華座想。名第七觀。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相。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八、像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衆寶羅網。滿虚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放金光。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復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徧滿彼國。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説妙法。出定入定。恒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爲妄想。若有合者。名爲麤想。見極樂世界。是爲像想。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九、真身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閒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衆多。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其光明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説。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閒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閒白毫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爲徧觀。一切色身想。名第九觀。作此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一○、觀音觀]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復當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爲侍者。舉身光中。五道衆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爲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閒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譬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光明。以爲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晝。猶如印文。一一晝。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衆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衆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爲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名第十觀。佛告阿難。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净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况諦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衆相。亦次第觀之。亦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此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一一、勢至觀]

次復應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衆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净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净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盋頭摩華。於肉髻上。有一寶缾。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摇。從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於其中閒。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説妙法。度苦衆生。作此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爲觀大勢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觀。觀此菩薩者。除無數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净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爲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

[一二、普觀]

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虚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爲普觀想。名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一三、雜想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説。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何况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虚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説。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衆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爲雜觀想。名第十三觀。 

[二、正宗分、二、散善][一、上輩觀](一、上品上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數諸天。七寶宫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説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閒。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授記。還到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二、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説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徧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三、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净。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衆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衆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二、中輩觀](一、中品上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遶。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説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衆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爲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衆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二、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三、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説。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説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經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三、下輩觀](一、下品上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衆惡。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徧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爲説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二、下品中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衆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盗現前僧物。不净説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爲説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説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爲清凉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内。經於六劫。蓮華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爲説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三、下品下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説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絶。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爲其廣説。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三、得益分]

説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説。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廓然大悟。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四、流通分]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净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當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况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佛説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説。皆大歡喜。

[五、 耆闍分]

爾時世尊。足步虚空。還耆闍崛山。爾時阿難。廣爲大衆。説如上事。無量

諸天。及龍夜叉。聞佛所説。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佛説觀無量壽經  終


震撼

感动

赞同

思考

路过
收藏 邀请
上一篇:佛说无量寿经

相关分类

热门资讯

  • 24小时
  • 本周
焦点图片
Copyright © 2015-2015 无量寿佛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